官方魔域客户端下载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17年的时间,官方魔域客户端下载彼得·杰克逊用六部影片令中土世界重生,这本身就是个神话

  2001年12月,备受关注的《魔戒1:护戒使者》“千呼万唤始出来”。彼时,来自新西兰的彼得·杰克逊还只是个在影迷界小有名气的导演。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13年后,“彼得大帝”的名号早已传遍全球,成为无数影迷粉丝膜拜的神一般存在。

  1997年,获得《魔戒》系列电影改编权的彼得·杰克逊开始着手准备,把文字浇筑的神话蜕变为绚烂的影像,打造一个瑰丽的中土世界。17年过去了,他在大银幕上创造出的这个世界,显然,也成为了另一个永恒的神话。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单从体重上讲,为了打造中土世界,彼得·杰克逊也是“蛮拼的”

  影像化解锁文字

  彼得·杰克逊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

  托尔金笔下的《魔戒》世界丰富繁盛,不过,正是这些极富视觉化的场景,使得它在数十年间,成为了电影人的禁区,被誉为“最不可能视觉化”的小说之一。原著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关系就好比三维世界与高维世界,依靠当时电影的想象力,人们不知该如何表现那个世界,而且如何取舍也是一大难题,电影人挑花了眼,最终让自己无从下手。

  于是,《魔戒》几乎成了所有人最想在大银幕上看到影像改编的小说之一,但所有人又都在等着别人先动手,年轻时代的彼得·杰克逊也不例外,不过最终他按捺不住,决定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90年代曾推出《低俗小说》的米拉麦克斯公司,当时握有《魔戒》的电影改编权,他们也很欢迎像PJ(彼得·杰克逊首字母缩写,下同)这种还没有被好莱坞浸淫的电影人来承担重任。

  没曾想,当雄心勃勃的PJ完成第一版剧本,并准备分成上下两部拍摄时,米拉麦克斯才“后知后觉”般告诉他:“啊,对不起,我们只打算拍成一部。”所幸米拉麦克斯对《魔戒》的占有欲还没有那么强,他们还表示,如果PJ能自己找到愿意投资两部的制片方,他们愿意拱手出让改编权,说白了,还是预算吃紧的问题。

  于是,PJ带着他的剧本开始在好莱坞四处奔走,上演起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”的大戏,终于,他在新线当主管的朋友马克·奥迪斯奇,为他与鲍勃·夏耶之间搭上了线。当年的新线跟米拉麦克斯一样,也是好莱坞颇具冒险精神的制片公司,但公司老板夏耶喜怒不形于色,常常让人捉摸不透。当时PJ拿着剧本和一些样片去见他,在看完片花听过创意之后,夏耶对PJ说:“谁会蠢到要拍两部啊。”这句话基本让PJ断了拍《魔戒》的念头,谁知夏耶大喘气般接着说:“应该拍三部。”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与《魔戒》三部曲同原著三本小说体量相当不同,只有薄薄一本故事打底的《霍比特人》也扩充为三部曲,就难逃“注水”的质疑了

  夏耶的决定,标志着是中土银幕重生的开端,好莱坞虽然历来流行拍续集,但这种从一开始就整体规划出三部曲的举措,就像初次踏上征途的霍比特人一样,有突破、有野心、有勇气,还有点天才。

  不过,后来《霍比特人》时的“扩写”,就没有那么明智了,两部被抻成三部令剧情变得拖沓絮叨。而且,尽管有《魔戒》三部曲巨大成功的先河,《霍比特人》登上大银幕的过程却依然充满波折,这套小说的改编权最先是在联艺电影公司手上,后来其母公司米高梅破产,差点让电影改编计划搁浅。后来,原定导演吉尔默·德尔·托罗在前期制作阶段宣布离开剧组;再后来,又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外景地之争,高层东欧派和工作人员新西兰派展开了对峙……还好,最终一切都仿佛宿命般,回归到了初始状态,PJ和新线再次接手,霍比特人的冒险历程,依然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美景中,开启了……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两位大师阿兰·李和约翰·豪威绘制的人物素描(左边为《魔戒3》片尾,右边为《霍比特人3》片尾)充分体现了中土世界的真实

  当幻想照进现实

  “圈儿外”大师描绘的中土世界

  把《魔戒》、《霍比特人》的文字转换成影像最关键的基础,是美术部门的概念设计图,PJ从一开始就做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,其核心成员不用电影专业人才,而是要找对原著熟悉无比的专业插画家,这跟当年《异形》启用“圈儿外”插画家收到极好效果一样,《魔戒》和《霍比特人的》的视觉风格基调和各个关键细节,就在奇幻插画大师阿兰·李和约翰·豪威的画纸上,逐渐成型。

  身为原著超级粉丝的PJ,从小接触了不少魔戒插画艺术,上面提到的两位画家的作品,最符合他想象中的中土世界,不过,阿兰·李远离尘嚣的生活习惯,还真给PJ找到他制造了不小的麻烦。为了找到他,PJ通过联合快递给他寄了份包裹,每天“监视”着快递公司的物流,在这一番艰苦卓绝的间谍活动后,终于跟随快递,找到了阿兰·李,后面的过程就简单多了,大师看完包裹里PJ的那部《梦幻天堂》,立马就同意来工作了,约翰·豪威也同样爽快。

  电影各大场景的视觉构思,有些直接取自两位画家之前的漫画,而类似霍比屯,则是画家实地看景后,根据现场地形创造的。PJ要的并不是一部好莱坞风格的奇幻片,而是在寻求一种真实的中土风格,这种理念贯穿整个视觉创作过程,并深入每一个细节;换句话说,PJ带着他的团队,真枪实弹地创造了一个切切实实的中土世界——这,也是后来许多跟随《魔戒》奇幻风而诞生的类似作品所无法企及的。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咕噜的登场可谓《魔戒》系列一大亮点,而安迪·瑟金斯也借此树立了自己“动作捕捉第一人”的称号

  树立特效技术里程碑

  关键词:动作捕捉、维塔、48帧

  《魔戒1》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咕噜,在第二部中一跃成为了主角,很明显,PJ也在有意地突出这个角色,甚至连角色性格都处理得比原著丰满许多,为的就是要让观众信服,并且对咕噜产生某种层面的爱或怜悯,因为大家一致认为,咕噜的成败,事关三部曲后两集的成败。

  即便在竞争激烈的电影特效史上,咕噜也占有重要一席,他是首个在电影中占有如此大篇幅和重要地位的动作捕捉角色,而且,他也让其他电影人和制作公司认识到了这一全新“物种”的抢手程度,此后CG角色红火了好几年,动作捕捉技术也在此后数年以狂飙突进的速度迅猛发展。

  作为咕噜饰演者的安迪·瑟金斯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,从《魔戒》系列走出后,瑟金斯爵士几乎承包了好莱坞最重要的动作捕捉角色的表演。其实,最初被PJ找到时,瑟金斯压根不想接手,你想啊,一个可以在大银幕上露脸的演员,干嘛要让一堆“数字”抢了自己的风头,这听起来简直就像事业的倒退,幸好,瑟金斯很快就看读完了原著,意识到了咕噜这个角色的重要性。

  一旦开工便格外敬业的瑟金斯带给电影的,不仅是数位摄影机捕捉到的那些光点,正是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,才让咕噜在大银幕上显得有血有肉,而这也正好符合PJ力求真实感的要求。这一特点在他后来的表演生涯中得以延续,无论是金刚、凯撒还是阿道克船长,首先在情感上就征服了观众。

  除了动作捕捉,《魔戒》系列带给特效产业的另一大福利,便是维塔工作室,换句话说,它建立了新的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。维塔创建于美国之外,负责人是从PJ出道就一直跟他合作的理查德·泰勒。诚然,他们从工业光魔这样的好莱坞前辈学习到了不少经验,比如前制影像(这是一套技术更是一套工作流程,在电影正式开拍之前,用简单的电脑动画模型,演绎规划全片),《魔戒1》就发扬光大地制作了144个前制影像镜头,这一流程后来也被《纳尼亚传奇》等电影采用。

  但更多情况下,维塔需要自己创新。比如在设计咕噜的皮肤时,PJ就让特殊化妆部的吉诺·艾瑟维多,跟数字特效部的首席材质画家塞吉·诺苏波交叉训练合作,最终,两人把在现实塑胶材质上创造出的质感,成功移植到了数字角色的虚拟皮肤上。遥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电影人把“做旧的未来”的视觉概念,带到了科幻电影中,一改科幻电影总是干干净净,没有生活气息的现状;现在,《魔戒》剧组又等于是把这种做旧的质感,带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字世界中。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为了推广高帧率(HFR)格式,《霍比特人1:意外旅程》上映时,片方曾大肆宣传介绍这一技术,无奈收效甚微

  说到《霍比特人》最具话题性的技术创新,当属首次使用的每秒48帧的高帧速摄影手法,遗憾的是,这项技术并没有获得广泛好评,不少观众都表示自己实在不适应那种画面;反倒是好莱坞的另一位技术流大导詹姆斯·卡梅隆对此颇为心动,他表示《阿凡达》续集就将采用高帧速来拍摄。

彼得·杰克逊17年呕心沥血:中土世界银幕重生记

  《魔戒3:王者归来》不仅以超10亿美元横扫当年的全球票房榜,更以百分百命中率强势席卷奥斯卡

  商业大片的辉煌神话

  横扫奥斯卡,席卷全球票房

  《魔戒》三部曲上映后叫好又叫座,获得了巨大成功,《魔戒1:护戒使者》全球票房8.7亿美元,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36位;《魔戒2:双塔奇兵》全球票房9.3亿,影史排名第29位,最终篇《魔戒3:王者归来》票房更是突破10亿大关,吸金11.2亿排名影史第8位,一举超越《星球大战》系列(原初三部曲)和《教父》系列,荣膺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三部曲。

 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,《魔戒》系列在奥斯卡上同样势如破竹,其中前两集便拿回6座小金人,而《王者归来》更是以11项提名全部命中的百分百得将率缔造了奥斯卡纪录,也让一向在奥斯卡舞台上不大受待见的商业片扬眉吐气。

  然而,与《魔戒》三部曲的霸气相比,《霍比特人》的票房却出现了下滑:前两集《意外之旅》和《史矛革之战》全球收入10.2亿、9.6亿,分列影史第18和24位;而截至目前,终结篇《五军之战》目前全球票房已突破8亿,如果算上刚刚开画的内地市场,10亿标杆仍在射程之内。就口碑来看,《霍比特人》与《魔戒》也是天壤之别,观众与媒体的评价不再是清一色的交口称赞,失望、批评的声音有时甚至还占据了上风,奥斯卡方面更是颗粒无收。可以这么说,前者如果是高高在上的学神,那么后者便是只能在及格线附近苦苦挣扎的学渣。

  即使《霍比特人》没有收获预期的成功,但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,影迷早已对中土产生了深厚感情。17年的呕心沥血,PJ重新激活了魔戒热潮,让中土文化在一代人中迅速蔓延壮大。对于我们来说,《魔戒》和《霍比特人》不只是电影,而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,它的价值与意义,难以用口碑衡量,更不可能用票房衡量。(编校/赵敏)

2025-07-07 09:51 点击量:61